蝉鸣盛夏,当暑期的欢乐时光与家长的忙碌生活相遇,留守儿童的假期安排成了许多家庭的“心头事”。7月初,在区委区政府的统筹部署下,区关工委联合教体局精心筹备的18个暑期辅导站(点)正式“营业”,31个特色辅导班同步启动,为近千名青少年,尤其是留守、困境儿童群体,搭建起暑期活动成长的坚实平台。
整合资源凝聚关爱合力
区关工委以“关教结合”为核心,精准对接特殊群体需求,将留守、困境儿童列为重点关怀对象,确保“应进尽进”。站点布局上,形成了镇(街)中心站、村站、家庭站与城区学校辅导点协同发力的网络;课程设置上,区关工委与教体局开展紧密协作,构建了多元课程体系,并依托城区优质资源打造示范站点。
各校骨干教师、大学生志愿者、“五老”志愿者等放弃休息,用专业与爱心定制专属成长方案。洪泽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梅松宝表示:“辅导站是校内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,我们尤其关注留守儿童,给予情感关爱,通过陪伴与疏导缓解他们的孤独感,为他们营造安全、充实、有意义的假期,促进身心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。”
缤纷课程点亮童趣“暑”光
“mi re do re mi mi mi……”朱坝街道辅导站内,悠扬的葫芦丝旋律从教室里流淌出来。朱坝小学赵绪林老师正指导孩子们吹奏《玛丽有只小羊羔》,孩子们鼓着腮帮,神情专注,他们在老师组织下,自信地走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,一张张笑脸写满了对音乐的热爱与收获的喜悦。
高良涧小学辅导点里,全英绘本阅读让孩子们沉浸在异国语境与趣味故事中,操场阴凉处的体育课上,孩子们舒展身体,任汗水在夏日里激情挥洒;高良涧街道临河社区辅导站的书法班里,墨香四溢,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规范写字、练就笔锋,一撇一捺尽显“中国范”;洪泽实验小学辅导点的声乐、科学实验等课程,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……丰富多彩的课程有料又有趣。洪泽实验小学英语老师张月姣说:“暑假我教孩子们一些英文歌,既可以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,也丰富他们的暑期生活。”在高良涧小学,送严同学进辅导点的张奶奶高兴地告诉记者:“我家孙子父母常年在广州打工,暑假他在家没事干,学习上我也帮不上忙,放辅导站我心里踏实多了。”
润心铸魂培育“五好”少年
“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我们要永远铭记先辈们的浴血奋战!”在黄集街道曹圩村辅导站,许乃才老师一堂生动的《纪念抗战英雄》课,深深感染着孩子们。
区关工委紧扣立德树人宗旨,利用暑期进行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。通过讲好红色故事、用好红色资源、开展“四史”学习,引导孩子们学史明理、知史励志,坚定听党话、跟党走的信念,厚植“信仰之根”。
同时,辅导站还将“润心行动”“七彩阳光关爱服务站”等心理健康项目深度融入暑期活动。“心灵导师”们通过讲座、团体游戏、一对一谈心等形式,为孩子们疏导情绪,助其树立积极心态,筑牢心理健康“防护墙”。
“五老”护航成就“朝夕”美好
辅导站里,除了忙碌的教师、志愿者,还有67名特殊的守护者,区关工委的“五老”志愿者们发挥余热,化身“护苗使者”,为孩子们的安全保驾护航。高良涧街道洪渠社区关工委主任、“五老”志愿者刘承庆说:“我们全程参与安全管理,从第一个孩子来,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开,保证他们的安全。”各站点“五老”严格落实每日签到制度,与家长签订接送安全协议,以细致举措筑牢安全底线。
“五老”的奉献,不仅实现了自身的“老有所为”,更成就了“朝夕”之间的美好传承。黄集街道关工委主任仇成远自豪地介绍:“曹圩村辅导站已经办了15年,效果很好,实现连续15年未成年人零犯罪,近几年每年约7个孩子考入高校,一本率达60%。”
从“看护难”到“乐成长”,洪泽区暑期辅导站不仅填补了留守儿童的假期空白,更架起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桥梁。在这里,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舞台,让这个暑假留守不孤单、成长不“放假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