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要闻动态 专题专栏 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专题
啤酒的消费提示
时间:2022-09-02 09:00  作者: 字号:[ ]

       这场“旷日持久”的高温天气,终于落下帷幕,是时候举杯庆祝一下了!

       酒精含量低、营养元素较为丰富的啤酒,自然成了很多人的首选

       那么,啤酒应该怎么选、怎么喝、喝多少呢?

  

了解一下啤酒

 

 

啤酒的定义

      啤酒的国家标准GB/T4927-2008定义:啤酒是以麦芽、水为主要原料,加啤酒花(包括酒花制品),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、含有二氧化碳、起泡、低酒精度的发酵酒。研究表明,啤酒中含有糖类、蛋白质、氨基酸、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。1972年第九届世界营养食品会议推荐啤酒为营养食品,被喻为“液体面包”。因此,适量饮用啤酒可开胃健脾、增进食欲、促进消化。

 

啤酒的分类

 

 

      GB/T4927-2008中的啤酒种类有多种分类方式:

☑按照加工工艺,啤酒可分为熟啤酒、生啤酒和鲜啤酒。熟啤酒是经过巴氏灭菌或瞬时高温灭菌的啤酒;生啤酒是不经巴氏灭菌或瞬时高温灭菌,而采用物理过滤方法除菌,达到一定生物稳定性的啤酒;鲜啤酒是不经巴氏灭菌或瞬时高温杀菌,成品中允许含有一定量的活酵母菌,达到一定生物稳定性的啤酒。

 

☑按照色度,可分为淡色啤酒(色度2EBC~14EBC)、深色啤酒(色度15EBC~40EBC)、黑色啤酒(色度大于41EBC)以及特种啤酒。

 

☑按照原麦汁浓度(原麦汁浓度°P,即啤酒发酵进罐时麦汁的浓度,大多指的是这款酒的口感;而酒精度一般用体积百分比来标注,指的是酒精在酒中的含量),可分为低浓度啤酒(原麦汁浓度2.5°P-9.0°P)、中浓度啤酒(原麦汁浓度11°P-14°P)、高浓度啤酒(原麦汁浓度14°P-20°P)。日常生活中我们饮用的多为原麦汁浓度11°P-12°P的啤酒。

 

啤酒的选购和饮用

 

 

       首先,要知道麦汁浓度越高,麦香味越足,啤酒味道也越“香”。其次,要注意看啤酒的配料表部分,正宗的啤酒都是由小麦芽和啤酒花作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,要注意查看配料表中是否具有这两种主要元素。配料表上含有糖浆、玉米或大米成分的,基本上都是劣质低档啤酒,口感上不会太好。再者,注意观察啤酒的保质期,大多数啤酒的保质期在六个月左右,日期越新鲜的啤酒口感会越好。查看酒液透明度,有无沉淀,絮状物等现象,如有异常则不能买也不能喝。最后,挑选适合自己度数的啤酒即可。

 

       啤酒中含有3%~5%的酒精,如果大量摄入,也存在有酒精中毒的可能性。国际癌症协会(IARC)早在1987年就将酒精列为一级致癌物,明确酒精对人体有致癌作用。因此,啤酒需要依据个人自身情况适量饮用。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(2022版)建议成年人一天饮酒量折合酒精不超过15g,男性每天的饮用量不超过750毫升,女性每天的饮用量不超过450毫升为宜。特殊人群如酒精过敏者、正在服用可能会与酒精产生作用的药物者、患有某些疾病(如高甘油三酯血症、胰腺炎、肝脏疾病等)者、血尿酸过高者等应控制饮酒;儿童、青少年、孕妇应禁酒。

 

 

有关啤酒的消费提示

 

 

       1.啤酒的保存温度应在低温环境(5℃—15℃之间),温度过高易引起发酵炸瓶,过低易结冰发浑,造成变质,因此大家不要购买曝晒的啤酒。建议啤酒的饮用温度为10~15℃左右。淡色啤酒适宜于温度低些饮用,浓色啤酒和黑啤酒适合于稍高些温度饮用。饮用温度过高,会使酒内的二氧化碳快速溢出导致酒味苦重而平淡;饮用温度太低,会使人感觉麻木,一些啤酒的特有挥发性香味成分无法显现。

 

       2.注意瓶盖的开启方式和方法。用起子缓缓开启,避免剧烈碰撞,不要摇动瓶子,更不要用牙啃、用椅背、桌边、门框硬碰,拍击瓶底,否则可能会导致爆瓶。

       3.食饮结合,不空腹饮酒。饮酒时应多进食,多吃蔬菜,降低酒精被吸收入血的速度,注意补充水分,保持体液平衡。不同酒类不混合饮用,混饮容易上头、不适,甚至醉酒。此外,空腹时酒精吸收较快,也容易醉酒。

 

       4.酒后勿剧烈运动。酒精会引起心率加快,血液循环加速,酒后剧烈运动会加重心脏负担,甚至诱发急性心血管疾病等。

       5.冰镇啤酒不要贪杯。冰冻会使啤酒中的蛋白质发生分解、游离,营养成分受到破坏。而且,过量饮用冰镇啤酒会导致饮酒者胃肠道温度急速下降,影响消化功能。

 

       6.购买瓶装啤酒时,应仔细查看酒瓶瓶身下部2cm处是否有“B”字标记,对表面磨损严重的啤酒瓶,尽量不要购买。

 

 

市场监管部门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:在购买啤酒时,要注意查看经营场所是否有营业执照、食品流通许可证等相关证照,同时要查看所购酒品的中文标识、瓶盖、防伪标识是否清晰、完好。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